[それ町]町学研习者#03:乔瑟菲奴的身世|独家焦点

哔哩哔哩   2023-05-25 08:50:02

家族

乔瑟菲奴首次出场是在19话《乔瑟菲奴的夏天》,按时间序则是68话(这回没啥有价值的情报)。根据48话、50话等描述,它是北陆老家爱犬爱音(アイネ)的混种后代,原名那哈特(ナハト),其他的兄弟姐妹至少有绫鸟家自养的朱庇特(ジュピター)、送给有村家的克莱妮(クライネ)。其实ジョセフィーヌ对应的是法语名Josephine,一般翻译为约瑟芬,乔瑟菲奴是日式读法后音译的结果。


(资料图片)

把上面所有名字连起来看,可知起名的人很喜欢莫扎特。《アイネ·クライネ·ナハト·ムジーク》(Eine kleine Nachtmusik)一般翻译为《小夜曲》/《一首小夜曲》,是莫扎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,而ジュピター则代表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。根据填空排除以及犬科的多胞胎生育特点,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至少还有一只叫“ムジーク”的后代没有出场。

原型

具备常识和一般逻辑的人,都会对导读本角色介绍中“狗返祖成狸猫”的描述感到违和。经过考证,个人认为乔瑟菲奴是对藤子F不二雄笔下角色コンポコ的致敬与再现,理由如下:

1、合成兽外形:两者在设定上都是狗,但小波兼具了“狸猫”、狐狸等多种特征,还在作品里被人错认为猫、浣熊等动物;乔瑟菲奴则主要是“狸猫”外形,在步鸟的梦里会变成直立行走,尾巴也会变成“狸猫”色。小波明确是雄性,乔瑟菲奴似乎没有设定性别,但自称是“俺”(Ore)。

2、叫声特殊:设定上小波的叫声很独特,是“フャンフャン”而不是一般的汪汪,恰好乔瑟菲奴的叫声也是“フンフーン~”和“フム?”,能不能汪叫没人知道。

3、偶像崇拜:石黑在接受访谈时不止一次说过、受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藤子F不二雄和大友克洋。仔细审视19话,不但疑似出现了藤子脸,连剧情和台词都仿佛在致敬哆啦A梦,那乔瑟菲奴的设定更是顺利成章了。

冷/豆知识

说了半天,其实网络上还存在一个普遍误区,那就是日本的“狸猫”到底是什么物种?

根据著名藏狐的科普,日本“狸猫”跟狐狸和猫都没有半毛钱关系,而是成语“一丘之貉”的貉,又叫貉子。

在日本民间传说中,貉的定位和我国的狐仙较为类似,都是可招财、变戏法、捉弄人的类型,具体案例见《狸猫机》或吉卜力的《平成狸合战》。

深受二次元毒害的11区人民最认可的虚拟狸猫形象如下图所示,导致著名貉爱好者、自由记者宫本拓海桑忍不住吐槽“对貉的印象与真正的貉相差太远了,请对比这个与正主并修正印象。兽娘系列的设定就做得不错”233

由该形象可知,儿时回忆小浣熊干脆面和《叮当猫》(Pokonyan)形象参考了不少二次元狸猫的设定。

接下来顺带对比下日常容易与貉混淆的动物,狐狸(キツネ)和猫(ネコ)因为外形差距较大就不列举了。

1、果子狸(ハクビシン):灵猫科棕榈狸亚科果子狸属果子狸种,主要分布于我国与东南亚。

2、浣熊(アライグマ):浣熊科浣熊属浣熊种,主要分布于北美洲,东亚基本作为入侵物种归类。

3、日本狗獾(ニホンアナグマ):鼬科獾属日本狗獾种,主要分布于日本,区别于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亚洲狗獾。

另外还有像小熊猫(小熊猫科小熊猫属喜马拉雅小熊猫种)、亚洲狗獾(鼬科獾属亚洲狗獾种)等等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
总结:“貉”的概念东渡后发生变异,一是物种本身变成了“狸”(タヌキ),也成为二次元世界“狸猫”概念的素材来源;二是字义层面变成主指“獾”(アナグマ)、甚至与“魔魅”(まみ)等妖怪要素有所混淆。阴差阳错移花接木的同时,日本仍然保留了“同じ穴の貉(ムジナ)”这样原汁原味的谚语,也算是魔幻与现实共存了。